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段十 玉莲(2 / 2)

秦玉莲不等张问说完,满脸怒火道:“自作多情!我何时看上你了?我对你这样的小白脸可没兴趣。”说罢跳上马背就走。张问也懒得管她,正好说明白了省去一桩麻烦事,免得和这女将有啥关系,引人注意。

这时城门那边一队官兵看到秦玉莲和张问在一起,顿时起哄起来。本来军中女人就少,秦玉莲模样耐看,而且是年轻女子,自然会被军士们关注,对她和张问之间的那点事,大伙茶余饭后都要笑谈一番。这时又看到秦玉莲和张问在一块,那些人干脆唱起四川民歌来:高高山上一树槐,手把栏干望郎来。娘问女儿呀,你望啥子?我望槐花,几时开……以前刘铤唱的那山歌,在川军中好像很流行。

秦玉莲骑马冲过去,操起马鞭就打,骂道:“没大没小的东西,谁叫你们唱这样的词……”

张问做完自己的事,便上了马车,进城去了,也懒得去管那秦玉莲。却不料没过几天秦良玉就找上门来了,张问考虑到要和将领们处好关系,忙迎到门口,以礼相待。这时候张问已经明白了秦良玉和秦玉莲的关系,石柱宣抚使秦良玉是那小女将的姑妈。

张问将秦良玉迎到客厅,找幕僚黄仁直、沈敬相陪,唤人上茶,分宾主入座。张问客套寒暄了几句,秦良玉笑道:“算起来末将与张大人也是旧识。”

“是啊,当初在浙江的时候,咱们就见过了,多蒙秦将军与刘将军出手相助,才顺利平定了那帮盐匪。”

秦良玉四十来岁,其先夫马千乘也是将领,两人婚后夫唱妇随很是恩爱。可惜后来马千乘因得罪税使被下狱而死,秦良玉成了寡妇,但是并没有因此谋反,而是继承了丈夫的职务,继续为明朝效力。

秦良玉听了张问说的话,摆摆手道举手之劳不足挂齿,她看了一眼陪客的幕僚,说道:“末将今日叨扰,不为公务,是为一点私事,可否与大人单独谈谈?”

张问这才叫黄仁直等人下去,心里寻思着,我和你能有什么私事,恐怕是秦玉莲的事。老子虽然好色,幸好没碰她,不然这会还脱不了干系。

果然,等黄仁直和沈敬告辞之后,秦良玉就说道:“是关于末将的侄女玉莲的事。”

张问点点头,坦然应对,以待下文,他也没什么可慌的,一个指头都没碰,关老子何事?秦良玉见张问的神色,以为他是坦荡君子,心中生出一丝好感,说道:“张大人请勿见怪,我们那西南偏远之地,对礼教不甚严格,风俗使然,男欢女爱并非禁忌。也有丰收之后,集会让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风俗。”

“这个我倒是理解。男女之欢本是人伦自然,诗经中多有记录……”张问乱扯一通废话,心道你侄女怎么样关老子鸟事,回家管教她去,找我干甚,如果要把每个看上我的女人都娶回去,那我每天也不用做其他事,一心侍候女人好了。

“这样就好,这样就好。”秦良玉十分尴尬,最后终于吸了一口气道,“我看咱们还是直说吧,玉莲已经有三天没有进食滴米了,末将从将官们口中知道一些情况,好像与大人有关……”

张问愕然道:“秦将军请明鉴,我连一个指头都没碰她。秦姑娘身体要紧,还是抓紧时间开导开导比较好,年轻人容易干傻事。”

秦良玉看了一眼张问,心道你不是年轻人么,口上却说道:“我和她说什么话都不管用,今日前来,就是想求张大人帮忙开导开导,就怕万一她有个三长两短的,我愧对她爹娘在天之灵。”

“我……我能如何开导?但是既然我也有责任,自然应该实心用事。只是有一点,我已有妻妾,有所为有所不为。这道理还是要秦将军去说比较好,秦姑娘就算愿意做妾,哪里赶得上找个如意郎君夫妻恩爱的好?这样的终身大事,秦将军作为她的长辈,应该让她慎重处置。况且本官一介文官,手无缚鸡之力,请劝说秦姑娘不要被臭皮囊迷惑了。”

张问确实是不愿意娶秦玉莲这么一个武将为妾,家里的张盈已经够他受的了,再弄个强悍的回去,不打起来闹得鸡犬不宁才怪。

秦良玉道:“可玉莲心里只有大人,我能有什么法子?”

张问:“……”

秦良玉又道:“玉莲说并非在意大人的面貌,而是喜欢大人做事认真、一丝不苟,没有因为是进士出身就自命清高,反而虚心下问。她知道地位有别,但是做妾总是配得上的,大人何不再考虑一下?”

张问脸色难看,放低声音道:“不瞒秦将军,我要是到处沾花惹草,夫人可不是好说话的。我瞧着还是算了吧。”

秦良玉好话说尽,却见张问死活不领情,心里也有些羞恼,心道咱们的人自己送上门做妾,你装什么大,多个女人有甚关系,这时有些怒气道:“那末将就不打搅了,告辞。”

秦良玉走后,沈敬和黄仁直走到客厅,呵呵直笑,黄仁直摸着胡须道:“秦将军自然有此好意,大人何必拒绝呢?”

张问道:“又不是我去招惹她秦玉莲的,凭什么要把麻烦往自个身上揽?她要是进门,就那副脾气和能耐,可不得天天和夫人切磋武艺?”几个人开了一阵玩笑,也就作罢。什么绝食上吊之类的玩意张问根本不管,这招式也太老了,女人三招,一哭二闹三上吊,张问可不会上当。不过因此和秦良玉产生了间隙,张问倒是觉得有些遗憾,不过也没关系,不过一个武将而已。

过了几日,张问又碰到了一次秦玉莲,见她还不是活得好好的。人要是这么容易就去死,早死早超生好了。

张问碰到秦玉莲的那天,还遇见了一件大事。巡抚行辕收到捷报,蒙古前锋击败了三岔儿堡的建虏,控制了城堡,建虏败退到抚顺。袁应泰当即就把捷报传视各官员将领,以此证明他招募蒙古人做前锋的正确性。首战告捷,一时沈阳的士气大振,袁应泰当即就开始部署第二步作战计划:夺取抚顺城,控制抚顺关一线的边墙,解除沈阳的威胁。

袁应泰计划调马林一部从铁岭南下,扼守在三岔儿堡一线,并威胁建奴右翼,同时从沈阳调集精锐东向抚顺,与建奴主力决战,期间又让刘铤部寻机袭扰建奴后方,特别是破坏其后勤。

众将纷纷请战,为攻击抚顺之前锋。袁应泰考虑到此战关系重大,遂抛弃私人前嫌,着调杜松为前军主力,率精锐六万出沈阳攻击抚顺。顿时沈阳城气氛紧张、大战在即,忙碌地做着各种战前准备,粮草、军火、马匹、车辆、后勤民夫等等。袁应泰在战争准备的时候,又展现出了他的特长,各种杂事都处理得十分妥当,各种消耗都计算得非常精确,将后勤安排的井井有条。

张问见罢沈阳的状况,顿时对袁应泰又佩服了几分,虽说这人杀气不足,但是也不是一无是处,安排后勤是相当在行的。袁应泰心胸也很宽,并没有计较杜松给他难看的事,反而事事支持杜松,要求他全心应战,没有后顾之忧。

六万大明精锐之师整装待发,盔甲鲜明,旌旗猎猎,粮草器械弹药充足,军纪整肃,而且辽东干旱,天气晴朗少雨,就战争来说,又是一大益处,一切都让人充满了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