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三百七十七章:顺之者昌逆之者亡(2 / 2)


这些世家之人,虽然十分精明,然而他们还是不懂的科技发展的厉害之处。

科技,推动社会快速发展,是大势所趋。

此等大势,浩浩汤汤,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。

后世西方开始工业化革命的时候,多少旧的地主被时代淘汰,淹没在历史的浪潮之中?

只要世家跟不上形势,他们被淘汰,也不会出现任何意外的。

接下来的时间,苏长生开始在益州建厂。

苏长生准备建设的厂房极大,预计规模是要能够生产供应大半个大唐的大厂。

也就是这个时期大唐的总人口并不多,在益州完全可以建设起这样一个大厂来。

当然了,益州的供应,也主要是以辐射四周为主。

太远的地方,光是运费就要提升许多价格。

其实最好的加工地点,绝对不是在益州。

长安城都比益州要好上许多。

但是现在蜀王在益州,目前来说,益州算是整个大唐最安全的地方了。

并且建设这样的一个大工厂,也是益州百姓之福。

很快,苏长生就选好厂址,然后准备开始动工。

这个工厂的规模实在是太过宏大,绝对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建好的。

当然了,苏长生也没准备一下子全部建设完成。

规模总是要一点点的扩大。

厂房也会分成一期二期三期四期这样建设。

而建设厂房,就需要用到砖瓦,这些东西如果直接购买的话,怕是在益州都没有砖瓦厂能够吃的下这么大的订单。

既然如此的话,哪就不如自己建窑生产了。

接下来,苏长生通过蜀王李恪,大肆招工。

现在苏长生需要的工人简直不要太多。

砖瓦厂上需要人,挖动地基需要人。

等烧出砖瓦开动建设工厂之后,哪就更需要人了。

工厂建设完成之后,还需要大量的工人看护机器。

需要人搬运向外运输,需要有人对外负责。

总之,一个大型的工厂需要的人手,简直不要太多。

苏长生估计,从建设完成到开工,这么一个超大规模的纺织厂。

不说能够全部安置下益州百姓的就业问题,至少安排个六七成是没有问题的。

而通过一个大工厂,能够带动起整个益州城的商业发展。

到时候,整个益州城的百姓,都将跟着收益。

现在,第一批的招工简章一经张贴出去,无数百姓便是闻讯赶来。

因为这一批招收的工人,工钱实在是太丰厚了。

一天一天足足十文钱工钱,还管三顿饭。

在这年头,甚至不用给钱,一天三顿饭管饱都有人干。

更不要说一天还有十文钱的工钱了。

这个时代,普通百姓,想找个赚钱的营生实在是太难了。

现在有这个机会,这些百姓哪里还能忍得住。

来到益州,这些工作,自然不需要苏长生亲自来管。

都是蜀王李恪的人,帮忙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