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右路(2 / 2)

那个时候,赵石就觉得折汇要吃亏,因为折汇此人,小聪明耍的是不错,但和其父折木清比起来,差之远矣。

这不是随便说说的,折木清身经百战,镇守延州时,与西夏人连年交战,更曾参与过当年伐夏之战,最终靠残兵败将守住了延州,经过那么多战事的锤炼,谁都不会轻视这样一位军中将领。

而反观折汇,经历的战阵并不多,只是当年随魏王李玄道东征时,立下过战功,之后,可以称道者,只有他那显赫的家世了。

这其实也是其顺风顺水成为大将军的原因之一,真论起来,杜山虎的份量,都要比他足上许多。

其人在大秦征伐四方之时,并没有显示出足够的军事才能,当然,这也许是家世连累了他,但赵石觉着,此人心思太多,独当一面时,会非常危险。

所以,赵石和种燧两人当初商量的时候,就给了折汇六万西北镇军精锐,按照赵石的意思,这些人在折汇麾下,会有很大一部分将消耗在战场上,志在消弱西北镇军的实力。

好为之后彻底肢解西北镇军做准备,因为西北镇军抱团太久了,和当年比起来,也不再那么有战斗力了。

有这样一支联通上下的兵马在西北,会为将来西北整军事宜带来太多的麻烦。

在赵石想来,这些兵马会伤亡一些,战后,论功行赏之时,会顺势做出安排,将他们中的将领调往别处,如此一来,西北镇军对于之后的改编,也就失去了抵抗能力,而折汇怎么说也是领兵多年,吃些小亏也许可能,吃大亏的可能性,赵石还真没想过。

右路军怎么说也可以说是三路大军中实力最雄厚的一部,还有木华黎在北方牵制西夏右厢军司,再怎么想,也不会吃大亏才对。

但事情就这么发生了,而且,种燧想救都救不了……

事情是这样的,右路军从绥州起兵,大将军折汇,大将军种遂分领两部,沿大理河前行。

不过,大将军种燧随后带兵北去,兵锋直指西夏西南重镇银州。

折汇则率兵继续向前,直抵龙州。

这是之前早就计划好了的进军路线,没什么好说的……

只是让折汇和种燧都没有想到的是,西夏右厢军司的反应十分迅速,和中路军那里的情形完全不同,就好像,西夏人正在等着秦军北上。

种燧醒悟的早一些,因为他在银州城下,遇到了本应该在石州的西夏祥佑军司主力,而右厢神勇军司主力,在秦军兵临银州之后,也开始南移,并在大军西北方向,安下大营。

这样的局势,令种燧一下警觉起来,这个时候,他已经完全无法全力攻城了,而且,有着被围的危险。

但种燧也并不着急,因为北方草原铁骑,应该正在赶来,必然能够将左厢神勇军司死死拖住,甚至能让西夏人腹背受敌。

既然西夏人最重要的两部大军都在银州左近,他断不会退兵而去,而是就地扎营,时刻监视着两部的动静,顺便寻找战机。

另一方面,种遂立即派人往折汇部送信,让其迅速回军,与西夏人决战于银州城下……

折汇的回信很快就来了,却差点气的种燧吐血,只一句,种大将军欲与我争功乎?

种燧虽然气恼万分,但他隐约已经察觉到了危险,还是耐住性子,继续派人送信于折汇部,将银州的情势讲的明明白白。

但折汇回信却是拒绝与其合兵,跟西夏人决战,不过折汇说的也有自己的道理。

那就是此时合兵,不如分兵,让种燧率兵在银州拖住西夏大军主力,他则轻兵疾进,切断西夏大军回援兴庆的道路,如此一来,将使中路大军没有侧后之忧。

这个时候,种燧已经知道,不可能让折汇率兵回转了,折汇这是铁了心让他拖住西夏大军在银州,自己带兵去强功。

右路大军主将不合,不相统属的恶果,在这一刻显现无疑。

种燧无奈,也不再理会折汇所部,只安心的等在了银州城下,反正大军粮草无忧,离延州又近,他不怕西夏人跟他决战。

再说折汇一部,因大军粮草还握在张承等人手里,在驳了种燧所请之后,也很是惴惴了一番,唯恐种燧和张承两人合起来,掣肘于他。

但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,即便是种燧有这个意思,其实张承也是不敢答应的,因为西北军中,多有折氏旧部,折汇麾下,又多为西北镇军同袍,粮草若跟不上,不定就会有人闹起来,在伐夏这样的战事当中,一旦后方不稳,影响了伐夏大业,他张承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。

(右路的战事要费很多笔墨,大家耐心些,还有,月票看样子没什么指望了,不过还是要多谢大家支持。)(未完待续……)I86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