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八卷繁华尽处是吾乡第六百章来人(1 / 2)


李全寿呆了五天,才意犹未尽的走了,要说真的说了什么大事,却是没有多少,朝中一些变动”李全寿略略提提,之中的厉害关系却不深说,赵石这里也不追问,而是将蜀中战事说上几句,李全寿也听的津津有味”如听奇谈,有时间上几句”也不脱泛泛,到是南蛮多少引起了他些兴趣,问的仔细些,奈何除了博萨和被俘的几个蛮王,赵石还真没见过几个蛮人,更未曾和蛮人深谈过,所知也是有限。

到是从李全寿嘴里知道,朝廷对此很是看重,不过也不是因为其他什么,更没有民族大义在里面”而是因为蜀中兵祸连结,又听说蛮族向为蜀中祸乱之源,这才于蛮族事上,多少有些争议。

已于去岁岁末,便派了几位使臣分赴汉中,成都宣慰蛮族各部”其中主事的”也可以说是钦差是一个地道的文官”叫博玉的,连李全寿对其人才干都不甚了了,其他就更不必提了。

到是说起赵石所上奏折,以蛮族轻壮健勇之士充于正军之事,兵部那里议论纷纷,多数都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”易生事端,语言不通”无法管束等等,看样子,不管是领过兵的和没领过兵的都是心存疑虑”不敢冒然决定。

赵石也没气恼大臣们顽固不化,这个其实好理解,驱使异族好处自不待言”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,都是大利之举”但坏处也不是没有”一旦打起仗来,不和谐的异族兵马就容易成为致败之因,也就是说,此事得慢慢来”急不得,若朝廷那里大笔一挥就同意了,那才叫人担心。

到是宣慰蛮族的使臣让赵石有些担心,别签出什么丧权辱国的条约出来,其实这个纯属宋明之后,给国人留下的后遗症,总有种对外之事,朝廷过于软弱的感觉,成熟点的,会明白时事所迫,大致如此,不成熟的”就都成了愤青”怪皇帝,怪大臣”怪朝廷”当然其中一些事是有道理的,但如果愤青们掌了权,也未必是国家之福。

比如得享大名的著名愤青文天祥,凭着一句”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而名扬天下,垂之后世,其气节不得不让人佩服,但说起来”其人才干却不敢恭维,军政两节,事事不成,除了成就了个人名声之外”所行多数无益于国,还没死在战场上,而是死于牢狱之间,文弱如此”何堪国事?

说的有些远了,回到正题。

赵石也不能免俗”心里有些隐隐的担心,但说起来,南蛮的事情李全寿却是当小事来说的,提了几句就转开了话题,赵石也就无所谓了,能说的都在奏折里说了,至于朝廷怎么处置,他再过问,不但多余,且易授人以柄,何苦来哉?

几天相处,多数都是饮酒谈笑,涉及的东西很多,但细想下来”算得上事却是很少,随着两人城府日深,脱略行迹,放浪形骸的事情便做不出来了,所以其间多了几许小心翼翼,少了几分诚恳,但两个人都明白,经过这些交谈,两人的关系虽有变化,但却比以往更稳固了几分。

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
路边薄薄一层积雪,间或露出低下的土地,斑斑驳驳,并无景致可言,大路上好些,却也有些泥泞,都冻硬了”在马蹄下咯吱作响,被踩的粉碎”前些日那场风雪,在长安县这里却要小上许多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
李全寿信马由缰,脑袋还有些晕,这些天喝了不少酒,说了不少鼻,这也是自父皇登基以来,他酒喝的最多的一次,话也是说的最多到一次。

回想着自己做了些什么,说了些什么,李全寿也是苦笑,总有些地方记不清了,他记性一直不错”但酒喝多了”却也有些管不住嘴巴”也不知说了多少不该说的?

心里有些警醒,又有些轻松,滋味难说的紧,便如每次和那人见面的感觉一般,有亲近,有梳理”也有警惕和不安,更有那说不出。”更不愿承认的嫉妒和怯懦,总之也是一句说不清道不明。

“殿下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”有人在身边低唤了一声”转头看去”却是新在户部拔起的侍讲崔适,这人是河东人,出身于唐时大名鼎鼎的河东崔氏,三年前大秦东征时归秦”在河中定居。

说来此人和赵石还算相识”当初赵石北去鞑靶,朝廷遍寻不获”还是太后娘娘派了个族人到河东找了崔家,也正是这崔适为向导,这才在千里之外的鞑靶草原上找到了赵石,之后一路跟随入京,也算有了些功劳,任了个户部小官儿,算得上是河东崔氏第一个出仕大秦朝廷之人。

后来李全寿在户部偶然见了此人,觉着此人谈吐不凡,于是弄到自己身边当了个侍讲,也算是半个老卑,相处一些时日下来,此人学识渊博,见多识广,到是让李全寿颇有捡到宝了的感觉,于是越发亲近看重,时常带在身边。

这时转头见他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,温声道:“崔侍讲可是有话要说?”

崔适有些别扭的骑在马上”脸被寒风吹的通红一片,但腰杆笔直,目光明澈,自有一番气度”闻言点了点头,“臣观得胜伯,好似身上虽有小”恙,却并无大碍,如今不知何故恋栈于此,殿下与之交厚不妨,然其中细故,殿下可也知晓?如若不知”又这般饮酒作乐,岂非有些不妥?”

李全寿抿着嘴先赞了一句”“有崔侍讲在旁时时提醒,实乃孤之幸事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”

崔适连忙在马上作揖,道了声不敢,但李全寿却是笑着摆了摆手,话锋一转,“孤与柱国岂止相交甚厚,柱国与孤实是亦师亦友,当初景王府中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其人孤深知之,其此举定然自有道理,不须追问,孤即没误了朝廷大事,那孤与其叙叙私交又有何妨?”

“孤虽贵为皇子”然却总觉不如当初在景王府时自在,赵柱国这等说得上话的景王府故人现在越发的少了,见了面也都诚惶诚恐,都变了磕头虫,实在没意思的紧,还是赵柱国。

。。。。。

那些大臣们也是杞人忧天”什么事都要拐责弯去想”有功不赏,有过不罚”又怎能收天下之心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”

“殿下英明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不过回京之后,还请殿下慎言才是。”崔适满脸正容,心里也颇多无奈,皇子殿下说的话听似在理,但世间之事又哪里是那么简单的?不过他也知道,殿下这只不过是发些牢骚,并不能太过当真,不过对于那得胜伯赵石在殿下心目中的分量”还是有些吃惊。

在金国听多了也见多了领兵大将的跋扈骄横,他对于大秦武将的理解就有些偏差,当初在草原初见那赵石,他也有些吃惊”没想到一个大秦的将军会跑到苦寒的草原上去顶风冒雪,还在那么短的时日内,在草原上闯出一番名声,用奇人称之也是不为过的。但随行一路,他也没发觉此人有什么非凡之处,那时以他的身份”也没什么与那位皇帝宠臣深谈的机会,加之那人是武将,对文人好似也没什么礼贤下士的心思”总给人以冰冷难以接近的感觉,到是那赵光”在那赵石身前圆转自如,很是能说上几句。

后来他多少有些后悔,不该那般谨慎,想来大秦和金国也差不多,结交有兵权的领兵大将有说不出的好处,后来在户部任职,才明白想的差了”文武殊途几个字,并非只是书生之谈”汉家的天下,与那女真毕竟不同。

崔氏没落至今,许多东西都得靠子弟揣摩,家学渊博这一句是谈不上了”不过能在皇子身边当今侍讲,对他来说也是个大际遇,每每再听旁人谈起功劳日著的那位新晋得胜伯,他也没了多少羡慕,自忖若予他些时日”定然也能光耀门楣,无需羡慕他人。但这次来长安县,见皇子殿下与其人把酒言欢,谈笑无忌的样子,心中除了几许妒意之外,也只能叹一声,各人有各人的缘法,还真是比不来”当年那带着一身风雪,姗姗而回的少年,现在却只能远远观之,轻易近前不得了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
心里叹息了一声,崔适继续道:“各部蜀中诸司皆在筹建,荐官之事蔚然成风,不如。。。。。。。”

这就是正事了,李金寿想了想,缓缓摇头,“荐官只为一时,其后汰者必多”不必跟着掺和,回去之后,拟个奏折,就说。。。。。。。荐官良莠不齐,其间更多钻营之人,不堪驱使,朝廷虽大开门路,然无德无才之人怎得入内”可设一处,改为选官,选官皆为流外,不得入品,任期两年,由吏部考评,有才干者,转正官,可入品级”无才者贬之。。。。。。。。”

崔适越听眉头皱的越紧,不由插言道:“殿下,臣觉不妥。”

“哦?”

崔适肃然道:“殿下应知”此等荐官皆出京中权贵门下,据臣所知,已保有县令两人,县丞十余,县尉。。。。。。。。”